2
实出了董存瑞革命形象之高大,他英勇献身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跳望远方”表现了董存瑞对战斗胜利和光明生
活的向往董存瑞的话喊出了他献身的原因——为了新中国的建立。
3.结合全文内容和表达的主旨,体会所反映的人物品质或特点。
阅读时,通过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了解全文内容,进而体会人物品质。
例 1:《十六年前的回忆》从女儿的视角,通过对父亲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还原了革命先烈在危难
时刻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从容赴死的感人形象,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和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例 2:《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叙述了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董存瑞挺身而出,冲到桥下托起炸药包,炸掉了暗
堡,为解放隆化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的故事,歌颂了革命先烈为了新中国的建立,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
◆阅读时要注意关注故事中有意思的开头和结尾,从而体会其好处。
那么,一篇文章中有什么方法来写出好的开头和结尾呢?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1. 好文章讲究“豹头凤尾”一个好的开头,可以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十六年前的回忆》采用倒叙法,在开头直接写事情的结尾。“1927 年 4 月 28 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营造了一种悲哀、怀念的情感氛围,让读者急切地想知道集体的情
况,产生读下去的冲动。
《藏戏》则连用三个反问句构成排比,先声夺人,既激发读者思考,又强调了藏戏的三大特点,字里行间洋
溢着对藏戏的赞美之情;
《草原》则采用写景式开头,从自己初次看到草原的景色和感受入手,表达了看到草原后的欣喜之情。
2.一个好的结尾,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令人回味无穷。
《十六年前的回忆》的结尾与开头遥遥呼应,让文章结构更加紧凑,同时突出“我”一直把父亲的被难日牢
记在心,让读者感受到“我”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那个星期天》采用的是景物烘托、情景合一的结尾方式,“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
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营造了一种伤感而凄凉的气氛,渲染了
作者当时内心的悲痛,令读者回味无穷;
《腊八粥》则采用了自然收束、水到渠成的结尾方式,在结尾描写八儿一家吃腊八粥后的场景,温馨,令人
难以忘怀。
一、(2022·全国·六年级单元测试)课外阅读。
宁死不屈的“空军勇士”
①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七日,晴空万里。淞沪会战硝烟弥漫,激战正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