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
1
、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
“
又
”
。如:
蟹六跪而二
螯
。(《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
“
并且
”“
而且
”
。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
“
就
”“
接着
”
,或不译。
一
夫作难而七庙
隳
,身死人手
……
(《过秦论》)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
“
但是
”“
却
”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
“
如果
”“
假如
”
。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
恂恂
而起。(《捕蛇者说》)
2
、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
“
你的
”
;偶尔也
作主
语,译为
“
你
”
。
3
、复音虚词
“
而已
”
,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
“
罢了
”
。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以
1
、
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
“
用
”“
拿
”“
凭借
”“
依据
”“
按照
”“
用(凭)什么身份
”
等。例如:
乃入见。问:
“
何以战?
”
(《曹刿论战》)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逍遥游》)
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
(二)
起提宾作用
,可译为
“
把
”
。如: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
“
因
”“
由于
”
。如:
罚所及,则无以怒而滥刑。(《谏太宗十思疏》)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
“
于
”
,可译为
“
在
”“
从
”
。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
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
“
与
”
,可译为
“
和
”“
跟
”
,有时可译为
“
率领
”“
带领
”
。如:
天下有变,
王割汉中
以楚和。(《战国策
·
周策》)
2
、用作连词。用法和
“
而
”
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
“
而
”“
又
”“
而且
”“
并且
”
等,或者省去。如: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归去来兮辞》)
(二)表示承接关系,
“
以
”
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
“
而
”
或省去。如:
引壶
觞
以自酌。(《归去来兮辞》)
(三)表示目的关系,
“
以
”
后的动作行
初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经典用法解析清单.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