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比
喻
依据联想和想象,抓住本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叫比喻。在文学作品中,比喻可以形传神;在政论文中,可使道理浅显易明。比喻是一种运用最为广泛的修辞方法。
(
1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荷花》
(
2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长城。《观潮》
(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2
比
拟
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说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比拟可以寓情于物,借物抒情。
(1)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金色的草地》
(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桥》
(3)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唱歌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桥流水人家》
3
借
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本来的名称,而借用和该人或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方法。借代可使语言形象鲜明,变化说法,避免语言直白,还可使语言简练、含蓄。
(
1
)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
《十里长街送总理》
(
2
)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大蝴蝶,橘红色的身子布满墨绿色的斑纹,呼扇着翅膀缓缓上升。《放风筝》
(
3
)他开始教化
“
星期五
”
。
“
星期五
”
很快成为他的好帮手。《鲁滨孙飘流记》
4
夸
张
用远远超过客观现实的说法来渲染强调事物的某一特点的修辞方法。夸张既可以对事物夸大升级,也可对事物缩小降级。夸张可以渲染气氛,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语势,加强幽默感。
(
1
)那当然,
“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
。《可爱的草塘》
(
2
)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趵突泉》
(
3
)女人的又矮又瘦,身子很单薄,简直一阵风能把她吹倒似的。《古井》
5
拈
连
利用上下文语义的关联,把适用于彼事物的词语顺势拈来巧妙地连用到此事物上的一种修辞方法。拈连可以使语言新颖、独特,活泼、自然,往往可以从事物的表面引到事物的实质。
(
1
)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窃读记》
(
2
)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
,
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十里长街送总理》
(
3
)我把那个女孩说的话写给他:
“
鱼游到你的纸上来啦!
”
他笑了,笑得那么甜,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
“
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
《鱼游到了纸上》
6
移
就
两项事物相关联,叙述中将原描写此一事物的修饰语移来描写另一事物的性状的修辞方法。移就可以把人物的感情渗透到景色之中,使人感到情景交融,增强语言的抒情气氛。
(
1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阵暖暖的叮咛。《听听,秋的声音》
(
2
)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
……
《林海》
(
3
)罪恶的子弹还在威胁着娇嫩的
“
和平之花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7
转
品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临时改变一个词的词性,而活用为另一类词的修辞方法。转品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含蓄、凝炼,还可以使句式整齐匀称,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
1
)我想让母亲尝尝鲜,她一定会高兴的。《荔枝》
(
2
)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下来:
“
你财主了怎么着?这么贵的东西
......”
《荔枝》
(
3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州》
8
对
偶
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以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排在一起,表示相反、相关或相连意思的修辞方法。对偶给人的美是多方面的:音韵美,节奏美,均衡美,对称美。
(
1
)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开国大典》
(
2
)在朦胧的寂静中,玉立着这棵白桦,在灿灿的金辉里,闪着晶亮的雪花。《白桦》
(
3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9
排
比
用三个或三个以上内容密切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和句子接连说出来的修辞方法。排比给人以气势畅达,节奏鲜明,情感炽热之感。
(
1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山水》
(
2
)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我的
“
长生果
”
》
(
3
)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詹天佑》
10
回
环
利用词序回环往复,表现两种事物或事理的相互关系的一种修辞方法。回环虽然在意义上前后没有什么改变,却不给人重复之感,强调的作用显而易见。
(
1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桂林山水》
(
2
)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保住了这片土。《青山不老》
(
3
)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越来越多,因而黄
小学语文21种修辞手法让文章更鲜活.docx